查看原文
其他

摘要“抢鲜”看——《全球教育展望》2022年第2期

编辑部 全球教育展望 2022-06-09




专栏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教养—素养—能力

——对学校教育目的和教育研究的反思

[德]迪特里希·本纳(著)   彭韬(译)


摘要  本文论述了有关公共学校教育目的的三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教养”为教育系统赋予了一种传授和保障基本教养的功能;第二个概念“素养”来源于英文“literacy”一词,最初也属于基本教养的范围,后来被用于心理测量学;第三个概念“能力”体现出一种从传统的投入导向向能力测量的产出导向的转变。这些概念都受到争议,各有侧重,它们都无法全面定义教育系统中的教学实践。传统的教养概念未能形成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素养概念虽然被用于心理测量,但尚未与实际教学形成联系;能力概念必须与教养理论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才有意义,能力测量不仅要测量学生达到的水平,也要考察相应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基本教养;素养;能力;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  

迪特里希·本纳(Dietrich Benner)/ 柏林洪堡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终身教授 (柏林10099)

彭韬 /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讲师 (南京 210097)


面向未来:艺术课程重新设计的思辨

钱初熹


摘要 本文围绕我国教育部启动2021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中产生的争论,从历史研究二个向度的意义出发进行思辨。本文对美术教育历史演变的轨迹以及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观点展开探究,从中受到启发;对艺术各门类课程的边界进行探讨,提出应当充分发挥“作为创作实践的艺术教育”与“作为审美体验的艺术教育”以及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观点各自的优势,避免其局限性。本文在对过去向度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8个国家现行学校艺术课程的概况进行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照,并从艺术教育的价值与边界得出两方面的结论,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愿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未来;艺术课程;重新设计;思辨

作者简介 

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上海 200062)


从“离身”到“具身”:道德教育的应然转向

沈光银 尹弘飚


摘要  顺应制度化教育的学科发展逻辑,道德教育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演变成科学化的道德知识的心智学习。心智成了道德学习的主体,学校德育呈现出有心无身、有身无心、身心分离等身心二元的离身问题。基于具身哲学的一元认知观,离身德育中德育内容概念化、德育活动形式化、德育过程去情境化的症结在“身体主体”的转向中找到了出路。本文以德育具身化原理为依据剖析了德育离身的问题及其根源,从道德学习是全身心的、主体间的、活动性的互动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具身德育的主体、机制和课程形态。

关键词  道德教育;离身;具身认知;具身德育

作者简介  

沈光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长春 130024),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 (深圳 518112) 

尹弘飚/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授 (香港 999077)



专栏

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



我们真的了解学习毅力吗?:基于扎根理论刻画教师视角的可塑模型研究

刘妍 管秀 顾小清


摘要  学习毅力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影响学业表现提升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非认知因素。学习者如何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并长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这其中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又发挥了何种作用?如何能在技术媒体日益丰富的学习环境中不被外界打扰、保持专注力,专心完成学习任务?问题背后的发生机理也正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即如何真正了解什么是学习毅力。因此,本研究力图以现有学习毅力的相关理论、发生机制和已有模型为基础展开探索。首先,梳理不同学习场景及相关实证研究,进而选择依托交互决定论和中介变量理论,来比较现有学习毅力模型和非认知能力模型;其次,采用扎根理论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23位一线教师的访谈文本内容进行质性分析,访谈主要是对学习毅力的理解、内涵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的深度探讨;最后,结合理论基础和访谈分析结果,刻画学习毅力的可塑模型。研究发现,对学习毅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归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即学习者个体特征、语境特征、关系特征和学习环境特征。从“四特征”内涵入手刻画的模型相对全面地构建了学习者画像,为解决学习动力不足、培养和发展学习毅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学会学习;非认知因素;学习毅力;健全学习者画像;扎根理论

作者简介  

刘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博士后 (上海 200062),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 (上海 200240)

管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硕士研究生 (上海 200062)

顾小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上海 200062) 


先赋抑或自致:何种因素影响着普通高中学习机会公平?——基于全国11535名高中生的实证研究

梁茜 代蕊华


摘要  本文基于对学习机会公平的内涵分析,从分配机会公平、程序机会公平和互动机会公平三个维度,结合我国不同地区80余所学校11535名高中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呈现普通高中学习机会公平的现状,并从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和验证影响普通高中学习机会公平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相比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对于普通高中学习机会公平的影响效应更大。其中,由政策撬动的先赋性因素影响着分配与程序机会公平,学校资本或可取代家庭资本对于学习机会公平的作用空间,教师期望与学生的个体参与对于学习机会公平发挥着关键影响,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信念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的能动作用。未来应基于“拓展学习机会”的视角,从制度匹配层面、学校资源供给层面以及师生互动层面促进公平理念和实践的深化。

关键词  学习机会公平;先赋;自致;普通高中

作者简介  

梁茜/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上海 200234)

代蕊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上海  200063)



专栏

教师教育研究



校长轮岗对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有影响吗?

张佳 顾建民


摘要  校长轮岗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影响到校长轮岗政策的设计、实施和调整。本文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790名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校长轮岗对学校发展产生的影响。从校长的角度看,轮岗经历增强了校长在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培养教师、优化组织架构和教学发展等四个维度的领导力。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轮岗校长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集体效能的促进作用的大小与非轮岗校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尽管轮岗校长通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对校长的信任度和教师工作满意度产生的间接促进作用大于非轮岗校长,但直接促进作用显著小于非轮岗校长,总体促进作用与非轮岗校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校长轮岗对学校发展的效果尚未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  校长轮岗;学校发展;校长领导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集体效能;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对校长的信任度

作者简介  

张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杭州 310058)

顾建民/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杭州 310058)


校长变革型领导如何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的中介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纪春梅  冯帮  赵慧


摘要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探索校长变革型领导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对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以某省336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模型分析后发现,校长变革型领导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情感承诺在变革型领导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情绪智力调节了情感承诺在变革型领导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间接作用。研究结果不仅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形成机制与明晰变革型领导对教师工作满意度产生作用的边界条件有一定的贡献,也为丰富变革型领导研究提供了来自教育领域的证据,支持了社会交换理论和领导替代理论。建议通过加强校长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培养,发挥校长变革型领导的积极作用,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适度授权与个性化并行,树立共同愿景,激发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来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  变革型领导;情感承诺;工作满意度;情绪智力;调节

作者简介  

纪春梅/西藏大学教育学院,西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拉萨  850000)

冯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学院教授  (广州  510655)

赵慧/武汉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武汉  430072)



专栏

国际课程改革前沿



PCAP阅读素养评估框架及启示

陆卓涛 张雨强


摘要  泛加拿大评估项目(PCAP)是全国性学业成就评价项目,是加拿大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每三年对八年级学生进行一次评估。PCAP阅读素养评估框架涉及读者、文本、目的与语境四要素及理解文本、解释文本、对文本做出个人和批判性回应三种水平,并为阅读素养每一水平提供试题举例分析。研究发现,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阅读素养评估相比,PCAP阅读素养评估框架中阅读概念界定清晰、阅读目的指向明确,凸显高阶思维能力、文本构建能力,且评价标准条分缕析易于操作。而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阅读概念仅仅从功能角度进行简单阐述,未体现阅读的核心内容,并未触及阅读本质,且未涉及“阅读目的”;阅读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初中阅读素养的培养目标认知要求偏低,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关注。本研究建议,应加强阅读本体研究,洞察和厘清阅读素养发展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阅读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并评价高阶思维能力和复杂认知活动。

关键词  PCAP;阅读素养;评估框架;学业成就评价

作者简介

陆卓涛/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上海 200062)

张雨强/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 (曲阜 273165)


评价数据驱动的国家课程改革:韩国的经验

金京泽


摘要 如何用大规模评价数据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是近年来的世界发展趋势。韩国用PISA、TIMSS和韩国学业成就评价(NAEA)数据,进行专题研究、纵横比较、融合探索,将学业评价数据、教育背景数据和课程政策、实际教学联系起来,为课程决策提供依据,并以项目推进课改,提高学生素养。PISA、TIMSS、NAEA在评价的目的、学科、对象、依据、内容、结构等方面各有侧重点,但可以通过技术处理来深度挖掘数据,达到精准课改的目的。

关键词  PISA;TIMSS;韩国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  

金京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学高级教师 (上海 200041)


点击链接回看第2期目录

《全球教育展望》2022年第2期目录


01.“数”说我们的2021

02.与国家课程改革同行,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03.钟启泉|学力目标与课堂转型——试析“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心理学依据

04.靳玉乐  张良 |中国特色课程理论发展20年

05.郭元祥  刘艳 |我国教学设计发展20年:演进、逻辑与趋势

06.崔允漷  郭洪瑞|试论我国学科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时期的发展

07.周勇|大变局、民族复兴与新课程——大历史视野中的二十年课程改革

08.刘良华  谢雅婷|校本教研在中国的演进

09.吴刚平 陈华 徐晨盈 赵晓雨 |校本课程开发20年


扫码订阅

投稿网址:

http://wgjn.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